中国茶道的义理与核心(十一)
江南体育软件下载 首页 个人中心
下载APP 下载APP
手机访问 手机端二维码

中国茶道的义理与核心(十一)

唐代的饮茶,义理精而事象盛。陆羽《茶经》总其大成。因此,这里将《茶经》的饮茶法简括为“茶经法”。所谓“茶经法”,也即“煎茶法”;赵璞《因话录.商部下》载,陆羽“性嗜茶,始创煎茶法”。兹就“茶经法”的具体内容,分七大项分别介绍如次,其六为茶导引。

今天与您分享的是余悦所主编的《茶理玄思·茶论新说揽要》(光明日报出版社2002年4月出版)中论文摘要的内容。


唐代茶饮的六个主要程序,组成了比较固定的秩序模式。置身于这种定序中,主人也好,宾客也好,他们的意识莫不时刻关注着茶用“事态”的发展。而意识的关注,等于实现了不同程度的人静。此时,群体身心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齐步进人由品茶意识主宰着的环境氛围。每个人的内心活动便通过“心理场”传递出来。所谓心理互动便这样实现了。换句话说,茶座中诸君,彼此释放能量,彼此感应融合,并形成共同的思维态势:祥和保生。气功疏导疗法实践已经证明,施术完毕后,受术者本身仍能凭借已被调动起来的气之“后劲”频频进行自我调节。以此类推,即使品茶活动结束,业已形成的气场同样会对于任何个体不断发挥其“后劲”作用。这就是由心理互动而实现社会互动功能的例证。在现实生活中,个体主观意识外化,会导致社会规范行为的兑现。茶座中的主客,茶饮欲望这种潜意识,在排除干扰的入静状态时,势必转化成悦豫的“心理场”,彼此诱导,彼此沟通这便是同构感应。有鉴于此,人的素质得到良性熏陶,社会风气渐次纯化。“茶导引”的微妙功能于是显现。群体活动的社会效益如此,个体活动的社会效益也不逊色。应该相信,即使是独自品茗,在不同程度的人静状态中,人体的“心理场”自然提高了灵敏度,可与“物场”(包括茶、茶具、环境等)交感而促成人体自身一次又一次的更新换代。

相关阅读

中国茶道的义理与核心(十)


来源: 世界茶文化图书馆,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Baidu
map